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
坦桑尼亚首都,第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非重要港口,达累斯萨拉姆区首府。位于非洲印度洋岸中段,扼西印度洋航运要冲。人口约120万。原为渔村,1862年建城。1887年德国的东非公司在此建立锚地。1891~1916年为德属东非的首都。1961~1964年为坦噶尼喀首都,后来为坦桑尼亚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迅速扩展。工业产值占全国一半以上,以轻纺工业为主,有大型纺织厂和卷烟、食品、制革、腰果加工、炼油、机车修理、农机具修造和水泥等企业。中央铁路、坦赞铁路的起点。公路通全国各大城镇。全国最大的港口,天然优良港湾,仓库、修船、装卸设备齐全。输出棉花、咖啡、剑麻及其他农矿产品。邻国赞比亚、扎伊尔、布隆迪的部分物资亦在此转口。有输油管道通赞比亚恩多拉。市郊有国际机场。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设有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技术学院及若干图书馆和研究所,还有著名的国家博物馆和热带动物园。城市呈同心圆结构,中心是商业区,其东面是政府机关和使馆区,北面和西面是住宅区和文化区,南面是港区和铁路站场,外围是西北和西南两片工业区。市区东部和东北部为海滨旅游区。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NGORONGORO CRATER)
恩戈罗恩戈罗是坦桑尼亚北部的一座火山。它停止喷发至少己有25万年了,而它大概己存在250万年之久了。
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空中鸟瞰。火山口壁为禁猎区适应了一个天然围场。
当地马赛人四处迁移,赶着牛群寻找水和食物。他人以牛来衡量财富,很少猎食野生动物或捕杀取皮。马赛人高尚而优雅,他们将头发染红,身穿着有肩饰的赭色长袍。
当火山还处于活动状态时,多次的喷发炸去了火山顶峰,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碗形火口。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火山口宽20千米,火山口壁陡立着,高出谷底600米。
恩戈罗恩戈罗国家公园就坐落在火山口地区。是非洲最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在火山口底部生活着2.5-3万头动物。除斑马、瞪羚、大角斑羚、豹、豺和角马外、还有大量的黑犀牛。
这里有许多泉水和一个蓝色的大咸水湖。它们即使在最炎热的时候也不会完全干涸。
塞仑格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在广袤的塞伦盖蒂平原上,有一百五十万公顷的大草原和数量众多的食草动物——羚羊、瞪羚和斑马。每年,当它们为寻找水源而迁徙时,总有食肉动物伴随它们同行,向人们展现了另一个时代,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象之一。
位于东非大裂谷以西,阿鲁沙西北偏西130公里处,一部分狭长地带向西伸入维多利亚湖达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尼亚边境。
1940年后成为保护区;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1951年建成国家公园;1959年得到扩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计划中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生物保护区(连同毗邻的马苏瓦狩猎保护区)的一部分得到国际公认,同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1,476,300公顷)是整个生态保护区(2, 305,000公顷)的一部分。东南与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809,440公顷)相邻,东北和洛利翁多狩猎保护区(400,000公顷)接壤,北面与肯尼亚马拉国家保护区(151,000公顷)相连,西面是格鲁梅蒂狩猎保护区(500,000公顷)。海拔高度介于920米到1850米之间。
塞卢斯禁猎区(Selous Game Reserve)
塞卢斯禁猎区占地五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很少受人类干扰的广大的避难所里,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大象、黑犀牛、印度豹、长颈鹿、河马以及鳄鱼。这个公园的植被种类很多,既有浓密的灌木丛,又有开阔的长有树木的草原。
塞卢斯禁猎区是非洲的第二大禁猎区,占地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从东北100米至西南1200米不等;也是塞卢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塞卢斯生态系统包括米库米国家公园和基隆贝罗河谷狩猎控制区。禁猎区向鲁菲吉河及其卢韦古河、基隆贝罗河、大鲁阿哈河、卢洪贝罗河和姆巴兰甘杜(唯一一条永久性河流)等支流排水。
禁猎区内的土地相对贫瘠。年降水量从东部的750毫米到西部的1250毫米不等,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气温在13-41℃间变化。
禁猎区内主要有两种植被类型:东部地区(17%)主要是林荫草地,西部地区(约75%)则是落叶林地,包括短盖属、紫檀属等植物以及被认为其植被类型只能在高温中得以保持的风车子属植物。还有一部分地区分布有茂密的灌木丛以及由河床和地下水浇灌的森林。据记载禁猎区内至少有2000多种植物,但是在南部边远的森林里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植物种类。
鲁菲吉河北岸的林荫草地中生活有长颈鹿。非洲大象已经由1976年的大约110000头减少到1981年的100000头、1986年的55000头、1989年的24548头和1994年的31735头。列支敦士登麋羚和貂羚是林地中的典型动物。由于禁猎区范围广大,一些动物数量众多,包括野牛、黑斑羚、角马、以及数量由1976年的5900头减少到1981年2350头的貂羚。草地上的动物种类包括布契尔斑马、非洲水羚和疣猪。塞卢斯禁猎区号称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象(1994年度统计在禁猎区中存在大象31743头)、鳄鱼和河马。还有一定数量的黑犀牛(1981年3000头,而到1986年只剩下100头)。其它动物如猎豹和大量的野狗也可能是非洲大陆上拥有数量最多的。珍稀物种有小岩羚和一种稀有猎豹。那里还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包括圆喙鸭、犀鸟和短尾雕。(插入图片“塞卢斯禁猎区“)。
非洲之颠——乞力马扎罗
乞力马扎罗山面积756平方公里,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坐落在赤道与南纬3度之间,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海拨5895米,是非洲第一高峰,素有“非洲屋脊”的称号,而许多地理学家则喜欢称它为“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基博,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10多公里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拨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迄今仍在活动的休眠火山,基博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封雪羔,宛如巨大的玉盆。
乞力马扎罗山高高的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充满着神奇莫测的气氛,尤其是黄昏的时候,山顶的云雾偶尔散去,银白晶莹的峰顶在金色的夕阳余辉照耀之下,露出妖艳的容颜,显得五彩缤纷,绚丽灿烂。多少世纪以来,许多当地人认为乞力马扎罗山是“上帝的宝座”,对它敬若神明,流传着许多精彩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
乞力马扎罗山神奇的自然现象
巍巍的乞力马扎罗山,屹立在赤道附近,峰顶终年积雪,白云飘浮,银蛇舞动,雄奇俊逸,就像一位气质高雅的白雪公主挺立在骄阳似火的赤道之旁。赤道边上出现一座雪山,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可是,在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地方,为什么会产生冰雪弥漫的山峰呢?其实,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地面回辐射的强弱而变化的,回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反之气温就越低。回辐射为气象学名词,意为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反射出来的热能则称之为回辐射。平原地区,空气稠密,太阳照射就越高。同样的道理,高山地区空气稀薄,水汽量小,太阳光照射到那里,热量散发的速度快,而且散发的热量要比吸收到的多,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5-0.6℃。在炎热的非洲,海拔5000米的山地,便进入了高寒气候,就会出现飘雪结冰现象。这样,在高达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峰顶部分,气温常在零下30℃多度,形成终年冰封雪盖的景象。
乞力马扎罗山,非洲人民的骄傲
非洲人民以拥有这座自然景观奇特的高山而感到无比自豪。“乞力马扎罗”这个名称来源于东非的民族语言——斯瓦希里语,其意为“光明的山”;在当地的马赛语中,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山”。也由于它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世界上许多地理学家又称它为“埃赛俄比亚皇后”。坦桑尼亚独立时,将乞力马扎罗山的主峰改称为“乌呼鲁峰”,意为“自由峰”,象征着勤劳勇敢的非洲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自由的斗争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尽管乞力马扎罗山峰顶部终年满布冰雪,但在2000米以上,5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非洲乃至世界上的名贵品种,2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在肥沃的火山上灰土壤上,生长着咖啡、花生、茶叶、香蕉等经济作物。山脚部分,气候炎热,即使在树荫下,气温也常在30℃以上,到处是一片深颜重彩的非洲热带风光。山麓四周的莽原上,非洲象、斑马、驼鸟、长颈鹿、犀牛等热带野生动物以及稀有的疣猴和蓝猴、阿拉伯羚、大角斑羚等在那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也生长着茂盛的热带作物,除甘蔗、香蕉、可可外,最多的是用来纳布制绳的剑麻,铺天盖地,一望无涯。多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因火山运动形成的黑色沃土,滋润着东非千里原野,哺育着勤劳的人民,产生了灿烂的文化。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珍贵自然遗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已于1981年将它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乞力马扎罗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坦桑尼亚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从中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实惠。这里建有非洲风格的星级旅馆,可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食宿满意。乞力马扎罗国际机场,设施齐备,通讯先进,可以降落波音747大型客机,有14条国际航线通往世界各地,五大洲的游客可以乘班机直接抵达乞力马扎罗山山麓。
乞力马扎罗也是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云集的地方,常有各种肤色的登山爱好者在这里一显身手。乞力马扎罗山有两条登山线路,一条是“旅游登山”线路,游客在导游和挑夫的协助之下,分成3天时间登上山顶,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滋味;另一条是“登山运动员”线路,沿途悬崖悄壁,十分艰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