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列支敦士登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国名释义 “列支敦士登”为历史上公爵的姓氏,来源于维也纳附近的列支敦士登市镇名。在德语中,“列支敦士登”意为“发亮的石头”,因城内建筑物以浅白色大理石作材料而得名。

首都:瓦杜兹 (Vaduz)

同北京时差:-7.00

国际电话码:4175

人口:3.3万(2000年7月联合国人口基金统计)。

语言:德语为官方语言

货币:瑞士法郎

民族:多数为列支敦士登人,外国人占34.3%,主要是瑞士人、奥地利人和德国人。

宗教:天主教为国教,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占87%,基督教新教占8.5%,其它占4.5%。

国庆日:8月16日(1906年,公爵弗朗茨·约瑟夫二世诞辰)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上蓝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左上角有一金色的王冠。列支敦士登为世袭君主立宪制,国旗上的蓝、红色来自公国亲王旗的颜色,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夜晚地面之火。旗面上的王冠是神圣罗马帝国之王冠,这是1937年添加的,以便与海地国旗区别。王冠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标志,因历史上列支敦士登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王候的采邑。

国徽:为斗篷式。斗篷上端为一顶神圣罗马帝国亲王冠,斗篷内为盾徽。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左上角为戴头冠的鹰,象征萨克森;右上角是王冠的饰品,象征特罗泡公国;左下角为红白色的小盾,象征施伦堡男爵领土;右下角为戴头冠、化装为人面的鹰,象征猎人村公国;盾面中心的小盾由黄、红两色构成,这是亲王旗的颜色;小盾下端的蓝地上绘有筒管乐器,象征列支敦士登王室。整个盾面的图案记述了该公国王室世代相传的历史进程。

与中国关系:1950年9月14日,列支敦士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列支敦士登人是公元500年以后到此的阿勒曼尼族人的后裔。列支敦士登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1719年1月23日以当时公爵的姓氏为国名建国。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时期,遭到法国和俄国侵略。1806年成为主权国。1806-1814年为拿破仑控制的莱茵联盟成员。1815年拿破仑失败后,列支敦士登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联盟。1852年列与奥匈帝国签订关税条约,1919年随奥匈帝国崩溃而终止。1866年独立。1923年,列与瑞士签订了关税条约。1919年起,列支敦士登的对外关系由瑞士代表。列支敦士登为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

    政体为实行议会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公爵拥有最高决定权。人民透过选举议员或提出倡议、参加公民投票行使政治权利。1921年10月5日制定的宪法规定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世袭。 外交:永久中立、依附瑞士、根据可能和本国利益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是列支敦士登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列与瑞士保持着特殊关系。根据1919年两国达成的协议,瑞士驻外机构代表列国在外国的利益,但列保留与其它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权利。全国人口除了少数回教徒外,大都是罗马天主教的教徒。每逢礼拜日,国内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无论是农村、城镇或是山区的人们,都穿上他们假日的整洁衣服,很多妇女还要穿着传统的绣花服装。在前往教堂去的路上,妇女和孩子们,沿途在有圣地、圣物或十字架的地方,奉上一束花。这里有各色各样的花,给农舍式小屋的阳台上,明亮的水泥房平台上,饭店的进口处和公园中,都平添了几分春意。 典型的列支敦士登人,是蓄着两大撇八字胡子的硕壮农夫,须子上面是满布皱纹的脸和蓝色的眼睛,口中含着一支曲柄的阿赛式烟斗。他们的乐趣是老式的娱乐,就是和家人及邻居聚集在一起,吃、喝和唱唱民谣。这里的人们都爱好音乐,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社团,每周聚集一次唱民谣。差不多每个乡村都有一个小型的管弦乐团,或一个铜管乐队。一般人们都很勤奋、友善而好客,即使在街上遇到陌生人,也都会微笑着打招呼说:“上天保佑”。

    全国最大工业中心沙恩生产的假牙颇负盛名,产品占民办市场的60%,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假牙的输出,可以供应全世界1/3人口的需要,每年可以赚取约一亿美元的外汇。这个国家每年生产七种不同口腔型的假牙,这些假牙适合世界上不同年龄、不同种族和不同癖好者。

有2家报纸:《列支敦士登人民报》,日发行量7365份;《列支敦士登祖国报》,日发行量9765份。1995年建立第一家私营广播电台。1998年3月批准成立第一家私营电视台。  

风俗:列支敦士登人的外貌和生活习惯与邻国瑞士或奥地利蒂罗尔州的山民相差无几。男子着细毛呢帽、短上衣和紧身裤,妇女爱穿深皱格的连衣裙,戴一种很别致的帽子。首都瓦杜兹大部分是单层的居民住房,外形古朴典雅,全市最高的房屋是该国政府所在地的一座三层楼房,它也是全国最高的建筑。

禁忌和礼仪:
该国天主教教徒信守教规。在国际场合行握手礼,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即称男士为“先生”,称女士为“夫人”、“小姐”“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