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概况
独立后,由于战乱不断,巴勒斯坦难民大批涌入,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计划不能完成,工农业生产停滞。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军队占领了约旦的
“粮仓”---约旦河西岸,导致约旦粮食不能自给,财政十分困难。
1973年,国内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地位,调整经济政策,多方争取外资外援,放松外汇管制,促进国内金融业的大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由于政策符合国情,措施有力,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进入80年代后,实行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政策,鼓励私人投资,重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扩大磷灰石和钾盐的开采量,充分利用外资外援,经济获得高速发展,1981一
1985年的五年计划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1%。但是,在1988年7月,正当实施1986 一1990年的第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的期间,候赛因国王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联系后,经济形势发生逆转,物价大幅度上涨,第纳尔贬值,生产出现下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增收节支运动,调整外贸政策,多方争取外援后,经济形势出现转机。1990年8月,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后,对约旦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5.674亿第纳尔(合17.038亿美元),人均425美元。
约旦系发展中国家。可耕地面积小,资源较贫乏,依赖进口,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为侨汇、外援和旅游。1990年海湾危机后,约旦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侨居海湾地区的约30万约旦及巴勒斯坦侨民返约,增加了其经济负担,外援、旅游、转口贸易及侨汇收入骤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近几年,约陆续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民族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产品出口、鼓励私人投资的措施;约以媾和后,美、欧、日继续在双边范围内向约提供援助,减免或延期偿还债务。1996年,新政府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进行经济改革,以换取更多外援,约经济逐渐呈现好转势头。
农业概况
约旦农业不发达, 可耕地面积约90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14%,已耕地面积只有50万公顷其中, 7%为水浇地,粮食不能自给。每年所需食品的3/4靠进口。干旱地区以畜牧为主,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大麦、橄榄、柑桔、芝麻、葡萄、香蕉、无花果和向日葵等。
工业概况
多属轻工业和小型加工工业,主要有采矿、炼油、食品加工、玻璃、纺织、塑料制 品、卷烟、皮革、制鞋、造纸等。有5个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磷酸盐、钾盐、炼油、水泥、化肥)。磷酸盐公司有资本1亿美元,72.5%由政府直接投资,有职工4100多人。约旦1996年磷酸盐产量450万吨,出口435万吨。阿拉伯钾盐公司有资本7250万第纳尔,其中约旦占股56%。1996年钾盐产量176.5万吨,大部分供外销。1996年化肥产量
72.9万吨,出口71.2万吨,水泥产量351.2万吨,出口95.1万吨。炼油年产量为25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3000万立方英尺。现有劳动力94.7万人,外籍劳工30万人。工业、采矿业的从业人员约16.56万人,占约总劳动力的18%。
工业行业产值统计
主要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6年):51.5亿约旦第纳尔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996年):5.2%
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0.7115第纳尔
通货膨胀率(1996年):7.2%
失业率(1996年):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