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独立日:2月28日(1922年)
国庆日:7月23日(195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国徽: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muhammed hosni mubarak),1981年10月当选,1987年10月、1993年10月、1999年9月三次连任;总理阿提夫.穆罕默德.奥贝德(atef
mohammed obeid),1999年10月任总理。
人口:6521万(2000年),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约占87%。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约占11.8%。希腊东正教、天主教等其他基督教徒约25万,还有少数犹太教徒。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中上层通用英语,法语次之。
国花:莲花
货币:埃及镑。
语言: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中上层通用英语,法语次之
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一小部分领土(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700公里。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沙伊卜巴纳特山海拔2187米。尼罗河贯穿南北,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全境干燥少雨。
首都:开罗(cairo),人口约1577万(2000年),夏季平均气温最高34.2℃,最低20.8℃;冬季最高19.9℃,最低9.7℃。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6个省,省下设县、市、区和村。各省名称如下:开罗省、吉萨省、盖尔尤比省、曼努菲亚省、杜米亚特省、达卡利亚省、卡夫拉?谢赫省、贝尼?苏夫省、法尤姆省、米尼亚省、索哈杰省、西纳省、阿斯旺省、红海省、西部省、阿斯尤特省、新河谷省、亚历山大省、布哈拉省、北西奈省、南西奈省、塞得港省、伊斯梅利亚省、苏伊士省、东部省、马特鲁省。
气候: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侯,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使农作物受害。
经济:主要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铝、铜和滑石等。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近年来石油、钢铁、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等重工业也有较大发展,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18.63%。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但70%粮食靠进口。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和扩大耕地面积。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甘蔗、高粱、亚麻、花生、水果、蔬菜等。小麦大部分仍靠进口。埃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旅游收入是埃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项收入。
政治:永久宪法于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上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任期6年,任命副总统、总理及内阁部长,以及解散人民议会,在特殊时期可采取紧急措施;在人民议会(立法机关)闭会期间,还可通过颁布法令进行统治。
与中国关系:1956年5月30日,埃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并同我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1999年4月穆巴拉克总统访华时,与江泽民主席签署了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联合公报。
|